圖為紅軍後代將白菊撒入湘江中,寄托哀思。 唐夢憲 攝圖為紅軍後代在光華鋪烈士墓,敬獻花籃。 唐夢憲 攝
  中新網桂林11月26日電 題:紅軍後代湘江之畔祭湘江戰役英烈
  作者 趙琳露 唐夢憲
  “今天全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,未來的夢想將更美好,越是這種時候,我們越懷念為了今天而獻身的無數烈士們,我們永遠懷念你們!”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子羅箭表示。
  今年是中央紅軍突破湘江戰役八十周年。11月26日,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界首鎮湘江之畔,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三官堂前,數十位紅軍後代齊聚於此祭祀湘江戰役英烈。
  在《十送紅軍》哀婉的樂曲中,數十位紅軍後代神情凝重,步履蹣跚地走到湘江邊,依次向湘江戰役英烈祭酒,並將白菊撒入江中,寄托哀思。一瓣瓣白菊、一杯杯清酒和著湘江水汩汩流淌。
 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,歷時7天的湘江戰役在桂北全州、興安和灌陽三縣展開。中央紅軍與裝備精良的30餘萬國民黨中央軍、桂軍、湘軍浴血奮戰,最終突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精心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,向雲、貴、川挺進,為長征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打開了前進的通途。
  渡過湘江後,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.6萬人銳減到3萬人。羅箭稱,湘江戰役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鬥,數萬紅軍將士長眠湘江之邊,屍橫遍野,血染湘江。“當時百姓流傳著‘三年不飲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魚’。”
  面朝湘江,開國元勛董必武之女董良翬向英烈三鞠躬後,眼泛淚光。作為湘江戰役幸存者的後代,董良翬說,她父親一直牽掛著在這片土地上犧牲的戰友們,此行也算是完成父親的遺願。
  興安界首鎮是紅軍搶渡湘江的主要地點。紅軍在這裡搭起了兩座浮橋,毛澤東、朱德、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央縱隊從這裡渡過湘江。光華鋪、腳山鋪、新圩、後衛四大阻擊戰是中央紅軍實現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重要保證。
  在興安光華鋪烈士墓前,數十位紅軍後代拾級而上,敬獻花籃,瞻仰烈士英魂。隨後,部分紅軍後代還前往覺山鋪、新圩等戰場遺址緬懷。
  “80年前的槍聲仿佛還在耳邊。”紅三十四師幸存者韓偉中將的兒子韓京京回憶說,當年他父親所在軍團被圍阻在湘江東岸,經過浴血奮戰,最終彈盡糧絕,絕大部分壯烈犧牲。父親韓偉與另外4名戰士在灌陽縣的一處懸崖跳崖,後來滾到興安漠川一帶,被當地農民救了。
  近幾十年來,韓京京追尋著先輩的足跡,從井岡山到龍岩再到湘江畔,為紅三十四師六千將士立“無字碑”,為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烈士塑像……韓京京說,作為紅軍後代,要把紅軍的信仰、把他們“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”的精神傳給下一代。“以史為鑒,牢記過去,珍惜今天,面向未來,我們還要繼續奮鬥。”(完)  (原標題:紅軍後代湘江之畔祭湘江戰役英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gx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