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上午,濟南土地市場迎來了“開門紅”,12宗土地掛牌截止,除位於明湖北路北側、膠濟鐵路南側一塊商業商務用地流拍外,其餘11宗土地全部成交,總成交額達到46.2億元。(1月7日《山東商報》)
  儘管土地經濟飽受詬病,但仍有不少地方將其當作“救命稻草”,趨之若鶩。主要是這錢拿得太容易,而且與其他投資不同的是,幾乎是“零風險”。更主要是既有面子又有裡子,賣了土地建了房子是形象工程,看得見的政績,這或許就是不少地方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。但這非但拯救不了地方經濟,相反還會倚了蒲鞋戳了腳,使地方發展陷入困境與深淵。
  改革進入深水區,一些地方的日子確實不好過,本就捉襟見肘的地方經濟可謂是雪上加霜。面對經濟上的困境,一些人便將視線聚集到了出賣土地上,以空前力度與近乎窮凶極惡的手段,從農民手中強行拿取土地,這從頻頻發生的拆遷徵地惡性事件便可看出端倪。誠然,出賣土地能讓一些地方財政收入“豐滿”起來,有時甚或也能解燃眉之急,幫其度過難關。但從長遠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,非但不能去除“毛病”,相反還會形成“酒精”依賴,從而跌入賣土地增加收入的惡性循環。
  其實,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性資源,只會越買越少,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度而言,矛盾顯得尤為突出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能靠出賣土地彌補、掩蓋經濟的“短板”,去製造所謂的虛假繁榮,那隻能是自欺欺人。一些地方大肆的造城運動已使得自身陷入窘迫,出現了不少“空城”與“鬼城”,這也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。反思這些地方的“衝動”,並非其真的有著雄厚經濟基礎,而是他們有著土地經濟的如意算盤。但現實有時卻很“骨感”,而一個地方城市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規律,絕不是領導意志下的“畫餅”,尊重它就能“前程似錦”,反之就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。
  城市發展,最根本取決於經濟的繁榮與發展,但絕不是賣土地而鼓起的腰包,而是各種產業都得到長足發展,並形成了科學、合理配置。說白了就是,地方經濟只有具備了強大的造血功能,才能有真正的百業興旺,也就不會眼盯住土地經濟不放。那城市的規劃與發展就能變得淡定、從容與有序,也就不會將賣土地建房子當作往臉上貼金,就會少一份浮躁與衝動,而是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。需要強調的是,各地都不要再盤算賣土地去拉動地方經濟,這其實是緣木求魚,而且這樣泡沫經濟也不會持久,遲早都會破滅,到頭來不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,弄不好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,豈不悲哉?
  各地都要走出土地經濟的陰影,徹底摒棄對其的依賴心理,將視線及精力轉移到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上去。這很重要,也是各地尋求突圍的必由之路,應成為一種信念並加以堅守。一句話,出賣土地不是發展地方經濟“強心針”,應得到相關方面關註與正視,唯有如此,地方經濟發展才能走出一片艷陽天。
  文/崔恆清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土地經濟絕非推動地方發展“強心針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gx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